公元1682年,法国探险家由密西西比河上游出发,向下一路探索至墨西哥湾。
随即,法国政府宣布从阿巴拉契亚山脉,到落基山脉之间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为法国殖民地。
并以当时的法王“路易十四”之名,将之命名为“路易斯安那”。
后世米国中部,还有一个州以此为名。
不过,最初的“法属路易斯安那”,可比后世的路易斯安纳州要大得多。
关于英法等国在北美的博弈,以及米国具体的地缘Z治结构问题,后面我会详细的讲解。
现在,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到底是什么,阻碍了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文明升级。
以旧大陆“大河文明”的为参考的话,密西西比河下游平原,包括整个墨西哥湾北部那些严格意义上,
不隶属于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沿海平原地区,应该是很有机会进化出自己的文明的。
一个更为利好的信息,是受墨西哥湾暖流,简称“湾流”,及东北信风的影响,包括密西西比河下游的在内的,
整个墨西湾北部的米国东南沿海地带,在气候上,属于温润的yà rè带季风气候区,米国东北部,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这意味着,玉米在它最初登陆米国东南部之时,就应该能够在雨、热两方面,遇到个好环境。
然而,实际情况却并没有那么简单。
如果说,华夏文明在发展初期,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以黄河为代表的水患的话。
那么,米国东南平原地区,发展农业文明最大的障碍,则是频繁而又破坏力极强的飓风了。
所谓飓风,就是国人所熟知的“台风”,麦哲伦在探险活动时,我已经讲解过。
“飓风”和“台风”,只是风速较大的“热带气旋”,在太平洋两端的不同命名罢了。
后世的米国,是这个地球上,遭遇飓风灾害最多的国家。
墨西哥湾沿岸平原,又是飓风灾害的重灾区。
由加勒比海方向北上的飓风,几乎每年都要在此肆虐一番。
整个飓风季,从当年的6月初一直到11月底,跨度达整整半年之久。
如果说,旧大陆“大河文明”的创立者,比如大禹面临的水患,还能有“人定胜天”的想法。
那么,在一神教统治的欧洲,在面对飓风灾害时,他们就完全没有这种想法了。
在他们的神话中,遇到了水灾,s帝就会派一艘方舟来,人们爬上方舟逃跑。
地势是人类抵御强风灾害的重要依靠。
比如,发源于天朝东南海域的台风,每每沿东南沿海北上,抵达富庶的江南平原地区时,就已经势衰。
至于最受台风气候影响的东南沿海地区,正好又是复杂的丘陵地带。
山地极大的削弱了,台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相比之下,试图在米国东南平原,发展农业的原住民部落,就完全没有可以依靠的地势了。
在这种情况下,原住民们又有什么机会,去发展出那些注定,要周期性被摧毁的文明呢?
玛雅文明之所以,长期困守于中美州热带雨林之中,缺乏向外扩张的动力,一定程度也是受飓风灾害的影响。
实际上,受飓风灾害影响的,并不只有墨西哥湾的沿海低地区,还有墨西哥西侧的太平洋沿岸地区。
区别在于,前者被称之为大西洋飓风、加勒比飓风,后者被称之为太平洋飓风。
这也是为什么,源起墨西哥高原的玉米,在高原南部和东南方向的热带雨林中,都催生了文明,
近在咫尺太平洋沿海地区,却一直未能成为土着文明中心。
好了,现在大家知道了,尽管已经引入了玉米等作物的原始种植技术。
但后世米国最重要的东、南平原地区,在“前哥伦布时代”都没有机会,发展出本土文明来。
之所以要把焦点,聚焦于密西西比河下游,及整个米国墨西河湾沿海平原地区,不仅因为这一地区,
离中美洲文明地理距离最近,更因为它的地形、气候条件,符合我们对“鱼米之乡”的定义。
不过,同样参考国人的思维定势,人们似乎还遗漏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文明和人类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从来不是单向的。
即使中美洲那些种植玉米,并在金字塔上祭祀神灵的“古墨西哥人”,没有动力北上。
北美的土地上,也缺乏诞出文明的环境基础,那些处在文明圈之外的北美印第安人,难道就不会想办法南下吗?
要知道,在米国的扩张史中,那些常常被定型为“游牧者”的北美印第安战士,可是经常被白人农民们,视作恶魔般的存在。
草原,我需要一片草原。
如果要论证中美洲文明,是否曾经遭遇,和旧大陆边缘地带文明一样的压力,
那么我们首先需要在北美大陆上,找到一片类似“欧亚草原”的存在。
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在那片荒芜的“西部大高原”上,并不存在,适合游牧者野蛮生长的大草原。
寻找游牧者的希望,落在了落基山脉以东地区。
绝大多数情况下,高大山脉与平原之间,都会存在一片地势,介于两者之间的高地,落基山脉以东的情况也不例外。
在山脉以东的米国中部地区,的确存在一片面积,约在150多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超过1000米的高地。
无论从面积和海拔来看,都与后世的m古国相当。
当然,这两个相似数据本身,并不能让我们将之和草原联系起来。
真正让这片高地,有机会与“草原”二字相关联的,是其不超过500毫米的年平均降水。
以我们在旧大陆的经历来说,如果人类不兴建水利工程,纯粹依靠自然降水的话,
草本植物和那些游牧者,将在这一地区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如果,以我在中美洲的研究结果来看,作为北美最为高大的山脉,落基山脉应该是很有机会,
在它的东麓地区,用地形雨造就一片多水之地的,一如索科努斯科山对东麓雨林地带的塑造一样。
88106.88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