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修真小说 > 道门法则 > 第一百零八章 向老祖学习
    赵然内视金丹良久,神识倏忽间退出气海,只觉神清气爽,浑身上下散发着无穷的法力,以至于身体无法负荷,一瞬间有些头晕脑胀。

    按照大师兄魏致真的指点,这并非异像,而是结丹时必然出现的感受。此时切切不可惊慌失措,一个处理不好,轻的会落下病根,重的则会直接引发金丹崩散。

    于是赵然连忙内息顺行一周,待精神头充足了,试着动了动身子,感觉无碍,便从扳指中取出一枚朱火灵果,继续以法力巩固金丹。

    重新内视着自己功德力气海中的金丹,赵然顿时感慨不已。按照老一辈修士们的说法,经过了多年苦修,自己从今之后,才算是真正进入了修行的世界。

    金丹在气海正中悬浮着,有如虚空中的一粒沙尘,渺小而细微,若非其上散发的光芒,几乎不可察知。但就是在这么一颗细小的金丹之中,赵然感受到了充沛的法力。和黄冠境时的丹胎相比,金丹中的法力从量上来说变化并不大,但在质上,却完全不同。

    这一刻,赵然对结丹的本质有了一个全新的领悟,所谓结丹,其实就是对丹胎的淬炼,是“去其槽粕、取其精华”。

    金丹虽小,却是法力的凝固,是之前吸纳的所有法力中最接近本我的法力,也就是法力的本源。本源即本命,赵然的本命应神是昊天金阙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大日之中藏有双金鹊,这就是玉皇上帝的法力特征。

    人与天地相合,与星宿对应,为什么说入了金丹才算真的进入修行,正是因为有了纯粹的法力本源之后,才算找到了在宇宙中的位置,才能对照星宿,才能做到“内外合一”。

    因此,别看一粒如细沙般的小小金丹,其所能提供的法力,却比丹胎之时强大不知多少。其强不在于浑厚,而在于灵巧,在于合用。

    下面的修炼,需要赵然仔细“打磨”金丹,通过“一出一入”对金丹进行炼化。出,就是将其中不符合自己本命特质的杂质给排除出去,不断将金丹进行凝缩;入,是对凝缩后的金丹重新补充法力,使金丹再次壮大。

    在持续不停的“出”和“入”之间,金丹逐渐巩固凝实,不断壮大,就越发丹圆玉润。

    直到产生神识。

    总之,这是一个与道士、羽士、黄冠完全不同的世界,从今日起,赵然在道门修行的四大步骤中,彻底告别了“炼精化气”,正是迈入了第二阶段的“炼气化神”。

    如今的赵然,信心满满。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他现在最强的阵势是召唤百名金甲金兵,组成一个令人晕眩的金光大阵,但这种。过去这一年,因为精元不足,灵力丹胎几乎没有修炼过,至今停留在当时的状态,离圆满尚差得远,也不知还要多久才能结丹,如今正好得空补一下。

    修炼灵力可与修炼功德力不同,功德力是直接“涌入”气海,灵力则需自行依靠呼吸吐纳之法,一丝一丝慢慢周转入气海,两者的效率天差地别。

    赵然也不在乎,他修行灵力丹胎不过是可有可无的事,这就是个备胎,作用不小,却也非必需,故此心情极为放松,这反而顺应了道的本源,吐纳起来便快了不少。

    体内每天一百零八滴精元此刻就有些用不完了,便在气海内储存起来,等新的功德力纳入时便去炼化新的法力。

    双法力一起修炼的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下去。

    直炼了半个月,赵然坐不住了,起身站在庙门口犹豫片刻,正打算破关而出,看见了对面的天上人间外,隐约中有红影一闪,却是九姑娘刚出门,似乎要往湖边去。

    大君山新立,正是需要银子大补的时候,既然如此,那就让你多住些时日吧。于是,赵然决定暂不与这位九姑娘相见。

    他从君山庙后门绕道而出,沿着一条偏僻无人的边角路线前往后山,进了主峰小世界,来到龙阳祖师所居的山峰之上。

    一片丹壁下,赵然恭敬行礼:“祖师在么?赵致然拜见祖师。”

    丹壁上旋开一道木门,赵然迈步而入,便在一片迷迷茫茫的云雾中见到了坐于石台上的龙阳祖师。

    尚未开口,龙阳祖师先道了句:“致然结丹了?”

    赵然呵呵一笑:“托祖师的福,弟子好歹迈过这一关了,金丹和黄冠之间的分野,果然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嗯,还记得前年在此洞天之中时,祖师曾说,待弟子结丹之后,便会传授弟子九宫梅花符阵。今日弟子破境结丹,便来拜见祖师。”

    龙阳祖师一笑:“你倒是一直念念不忘。也罢,你既然入了金丹,便有了运转这门道法的底子,传了你就是。”

    当日破除刷经寺六道轮回大阵时,龙阳祖师用简单的卫道符耍了一招九宫梅花符阵,其威力令人咋舌不已,其成本又低到可以承受,正是赵然苦苦寻求的好手段,于是他当即央求龙阳祖师传授这门道法。

    看在张老道的面子上,龙阳祖师自是不好拒绝,便答应了,但却要赵然结丹之后再来寻他,原因很简单,这手绝活,黄冠修士是耍不动的。

    听闻龙阳祖师首肯,赵然顿时大喜,重重磕下头去:“多谢祖师!”

    龙阳祖师摇头制止:“不要磕头,学道法可以,但一定要记住,你我之间,没有任何师徒名分!”

    “是,弟子明白。”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