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穿越小说 > 明末小兵传 > 第四十八章 扩军
    蒋温良现在魂不守舍。

    蒋温良家是下家坳人,十五六岁的年纪,面容黝黑,穿一身褴褛麻衣。身旁是两捆庞大的柴禾,中间有一扁担。柴的质量不是特别好,大都干细枯枝,没有多少粗木。不过这些柴,还是自己与弟弟妹妹花了两天时间四处捡来的。

    母亲体弱,弟弟妹妹年幼,整个家庭只能靠蒋温良一人苦苦支撑。家里有七八亩旱田,现在天气干旱,夏收总共打了不到七斗米,扣除地主家的租子和朝廷的杂钱,省吃俭用撑到了现在,还是断粮了。

    现在还能吃些草根野菜,等入了冬,天地萧瑟荒芜,真的要饥寒交迫了。

    蒋温良没有路引,不能进城,只能在城门外交易。

    刚才军爷的话,他也听到了,给了他极大震撼,十亩水田,五年免租,天天有肉,就是那地主老财也没这种享受。

    与蒋温良一样,许多热血青年正往城里涌去,每人兴高采烈,激动难掩。他们也理解当兵的含义,可打仗遥不可及,填饱肚子才是当务之急。

    蒋温良也想去,可顾虑太多,父亲就是做了兵一去不复返。

    当兵是要死人的!

    就这么一直犹豫羡慕,蒋温良抱着双腿蹲在路边,眼神木讷,旁边的柴禾也漠不关心。到了午时,还是无人问津。而其他人的柴禾早已卖完,正靠在小吃摊上,三五人坐在一起吃着板面,顺便聊着今天的收入。

    这时从城门出来七八人,蒋温良记得,有几人也是担柴的,此刻他们每人肩扛麻袋,精神焕发,大肆说笑。

    有熟悉的人上去问了。

    一人嚷道:“老子要去当兵了,看到没有,这是军爷给的粮食,两斗米!”说着举了举。

    城门众人哗然。

    一些人纷纷上去询问,确定了事情的真伪后,更多人开始进城。

    蒋温良热血上涌,一想到弟弟妹妹的眼神,家人今天能不能喝上稀粥就看自己了。那汉子后面的话没有听进多少,担起柴禾,低着头就往城里钻。

    “站住,有没有路引,没有的话,不许进!”守卫还是问了。

    蒋温良看着气势威猛的军爷,他怯懦道:“俺,俺想入伍!”

    军爷上下打量一番,语气缓和:“进城后,大街直走,便是衙门!”

    说完后,让开道路。

    蒋温良匆忙进了县城,这是他第一次进城,看着两边闻所未见的新鲜事物,和街上衣着光鲜的人们,他自惭形秽,只是低着头快步前去。

    越往北,人越多,等担柴到了衙门,看到满是交头接耳的百姓。许多城里人也在一边观看。有羡慕,有嫉妒,也有人想着浑水摸鱼。

    一众军爷四处巡弋,眼神如鹰狼一般,蒋温良被一军爷看到,如芒刺背,赶紧吓得低头。

    这里排了三队,前面都有“先生”在书写。

    蒋温良排在一队后面。

    ……

    前进很慢,让人焦躁。

    “叫什么名字?”那是先生。

    “俺叫傻蛋!”前面的汉子说道。

    “有姓吗?”

    “爹娘没了,从小跟着师傅!”傻蛋说着。

    先生在纸上记下,然后抬头问道:“哪里人,有什么手艺?”

    傻蛋急切道:“土家集的。俺会做木匠,村里死了人,棺材都是我们做的!”

    会做棺材,手艺惊悚!

    那先生想了想,道:“为什么入伍?”

    傻蛋挠了挠头,傻笑道:“想吃肉。师傅有好多徒弟,俺经常吃不饱饭!”

    周围窃笑。

    先生也莞尔,又问了其他的一些琐事,道:“好了,拿两斗粮回去,记得明天来训练。若是不来,没肉,没银子,没地!”

    傻蛋大声应道,然后喜滋滋去拿粮了。

    ……

    “有什么手艺?”

    “俺会唱大戏!”

    “有什么手艺?”

    “俺会编草鞋。”

    ……

    听着前面几人或多或少有点手艺,蒋温良更加局促不安。

    轮到他了。

    “叫什么名字?”先生问道。

    蒋温良咽口吐沫,小心翼翼道:“俺叫蒋温良,下山坳村的。”

    先生抬起头,道:“名字不错,念过书吗?”

    “没有,爹请里正老爷取的!”

    “有什么手艺?”

    蒋温良嗫嚅道:“俺会砍柴,还会种地!”

    先生随意奥了一声,便在纸上书写。

    蒋温良害怕自己被刷下,焦急道:“俺力气很大,家里的地都是俺一个人耕的!”

    “知道了,家里还有什么人?”

    ……

    先生写完,道:“去旁边拿米吧,若是村里还有像你这样的汉子,明天可以把他们一块叫来。”

    蒋温良不可思议,千恩万谢后,去旁边领米去了。

    ……

    柴禾没有卖出去,还要把它挑回去。不过无所谓,蒋温良现在有了二十几斤米,心里特别踏实。这些米省吃俭用,配上野菜草根之类的,可以坚持好长时间。

    一想到弟弟妹妹高兴崇拜的模样,蒋温良眉笑颜开,走路都轻快不少。

    下家坳离县城西北十几里路,一路山坡草地,幸亏没有遇到什么困难,看到村头时,已经快申时了。

    下家坳村不大,十几户人家,一些光着屁股的小孩在村口翻滚闹腾。他们瘦骨嶙峋,衣不蔽体,也不怕冻着。放在平时,蒋温良或许会跟他们说说话,不过现在,自己可没有时间,要赶快把这个消息告诉家人。

    蒋温良的家位于村子最西头,不过孤零零的一泥土草屋,院落用苇草枯枝围起,墙壁上条条裂缝,只能和泥补上。很多都是新补上去的,嵌在旧泥上,像一块块补丁。

    有两个五六岁的孩童,正把捡来的干草枯枝整理,他们脸色同样枯槁,浑身破洞污泥。

    蒋温良喊道:“锅儿,妞妞,哥哥回来了!”

    两个孩童听到,猛的回头,眼神一亮,然后跑到蒋温良身边。可看到哥哥身上的巨大柴堆,不禁暗了下来,没有卖出去,意味着又要挨饿了。

    蒋温良放下担柴,摸着弟弟妹妹的脑袋,献宝似把麻袋打开:“看,这是什么?”

    妞妞拍手叫道:“哇,是大米!可以吃饱饭了。”

    锅儿同样大叫大嚷。与妞妞围着蒋温良转圈。

    蒋温良笑道:“不要跑了,赶紧把消息告诉娘亲,今天吃饱饭!”

    弟弟妹妹兴奋进去了,蒋温良把柴禾靠在墙边,提着麻袋进了土屋。

    ……

    一家人围在灶台旁,目不转睛盯着锅里的米粥,这次没有放野菜,一共煮了四斤米。

    与弟弟妹妹兴奋不同,母亲寇氏忧心重重。

    粮食的来源,蒋温良已经跟寇氏说了。寇氏吃惊于儿子的决定,当兵可是要死人的,可现在米已成粥,再退回去官家肯定不允。

    “唉,希望儿子不要有事。”寇氏心里默念。

    米粥非常美味,弟弟妹妹狼吞虎咽,蒋温良吃相也好不到哪里去。

    寇氏想起了什么,说道:“你一会带上点米,给你姐姐送去,他们也不容易。”

    蒋温良道:“知道了。娘!”

    吃万饭后,蒋温良带着大约二斤米往另一户人家走去。对了,自己入伍了,应该告诉村里的二狗,毛子他们,毕竟都是从小到大的玩伴,当兵拿粮,可以让他们家过得好一些,万一成了,都是一个村的也好有个照应。

    夜里,蒋温良躺在土炕上辗转难眠,透着些许激动,白天军爷所说还历历在目,自己怎么也要做个上等兵,即使不是,要好好训练,争取把安家银和十亩地拿到。

    就这样,一直想着入伍的事情,到了后半夜才沉沉睡去。

    第二日一早,蒋温良喝了点稀粥,告别母亲,来到了村头。

    这里,早就有四个与蒋温良年纪差不多的青壮,他们看到蒋温良走来,赶紧上前招呼。

    “真的有米可以拿吗?”还是有人怀疑。

    蒋温良拍着胸脯保证:“放心,没有的话,俺把家里的米给你们!”

    ……

    到了县城,比昨天更加热闹。多是年轻力壮的庄稼汉子,还有一些人全家老小出动,只为那一口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