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其他小说 > 以农为本(农) > 正文 分卷阅读133
    “帮是肯定要帮村里乡亲一把的,但要怎么帮,才能既帮他们渡过难关,我们自家又不吃亏,这是要好好打算的……”

    姜双五和姜秾都不多说了,静等周翠娘的打算。

    周翠娘:“葛贡士不是说了,很多人都会去卖麦子兑银子,那么麦价就会降低很多,为了凑足赋役银,就只能卖更多的麦子。可麦子卖掉太多,又或者根本就全部卖完后,难道就不吃饭了?

    那肯定还是要慢慢想办法弄来银钱,再去买麦子回去吃。这个时候,那

    些无良粮商肯定又会提高麦子的卖价,低价买、高价卖,才能赚更多钱。”

    周翠娘分析一番后,说出了她帮助乡亲邻里的绝妙办法:

    “既然如此,我们就在村里当一个有良心的‘小粮商’!我们家有银子,就去收买村里人的麦子,也不压价,就按以前三十文钱一升的价,这样村里人就能有银子交上赋役银了。

    等到村里人麦子不够吃,再要买麦子时,我们就把买回来的麦子往外卖,也不提价,就卖三十三文钱一升。

    至于每升多出来的三文钱,不过是点辛苦费了。

    这样一来,村里人能交上赋役银,以后麦子不够吃再买时,也不怕买不起,多好啊!”

    是啊,多好啊!一升麦子赚三文钱,积少成多,这一倒腾下来即得了人情,也不会亏,甚至还能赚个几百文钱!

    他们往袁屋杂货卖蘑菇时,袁老板都是付给的银子,只有零头才用铜板付,因此家里存的银钱大多都是银子,都不用拿铜钱去和县城里的商人兑银子了。

    倒腾起来,也就不费事!

    “是啊是啊,多好!”姜双五附和着。

    姜秾敢肯定,她阿爹根本没听懂,只是习惯性附和而已。

    不过她却是听懂了的,一旦懂了后,就觉得她阿娘着实精明。

    她阿娘和夏五斤都想到了:不患贫而患不均的隐忧,果然是精明人的想法都是相通的。

    等等,她阿娘都想到赚中间商差价了,夏五斤肯定也会在村民和袁屋杂货之间赚差价的。

    这也正常,忙活一场费了精力,赚点中间差价也实属应该。

    正文 第 50 章

    村里有些人去过县城后, 带回来了很不好的消息,在村里卷起一阵焦急议论狂潮:

    “县城粮铺的麦价果然降了!听县里人议论说, 前两天还是三十文钱一升麦子, 如今就降到二十七文钱一升了!按照这个降法, 说不得再过两天就是二十五文钱一升了。”

    “或许到最后了, 二十文钱一升都有可能……不能等麦价重新涨起来了, 得赶紧趁如今还没将太多, 赶紧卖了愁足赋役银!”

    “而且县城还新开了一家粮铺,据说是县太爷的小舅子开设。跑去问了,若是付给铜钱,就二十七文钱一升麦子, 若是直接付给银子, 就是二十五文钱一升。”

    “县太爷小舅子开的粮铺?那到时给我们缺斤少两了, 我们也不敢说、也不敢闹啊!这不是欺负人呢嘛?!”

    “可又能有什么办法?”

    一切的议论和不忿,最后都归结于一句愤懑无奈的‘可又能有什么办法?’。

    就在这时候, 姜家站了出来!

    姜家说了,按照以往三十文钱一升的价收麦子, 而且是直接付给银子。

    这不啻于绝境之中,伸出援手解救了他们啊!

    之后, 村里人家有许多感恩戴德,感念人情的漂亮话, 不必赘述。

    总之,姜家此举真是太仁义了,村里人家无不承姜家的人情。

    当然, 素来与姜家关系不好的南边严家,不算在内。

    在姜家越过越好,村里也越来越多人家与姜家交情更好之后,严家就安分下来了,毕竟寡不敌众。但拉下面子来与姜家和好,也还是没有的。

    之前姜家与村里人换麦种时,村里除了像夏家这样劳力太少的几家没换外,也还有一个严家没有来换。

    这一次,村里其他人家都选择把麦子卖给姜家。不用累死累活的往县城挑运,价钱又还和以前一样,而且还是直接付给银子,这样的好事没人会傻得放过!

    除了严家这样,与姜家不和甚至积怨甚深的人家。不过全村也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