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西突厥的兵,可以抵抗两三个大燕的将士。
按理说,程衍的封地在西北,他又战功赫赫,对如何对付这些外敌的经验很是老道。
然而建文帝怎么可能放他离开长安呢。
若是程衍回到西北,天高皇帝远的,想要对付他可就不容易了。
并且程衍身上战功赫赫,掌握着数十万将士,单凭程衍身上的战功,建文帝就不能毫无缘由的动他分毫。
不管怎么样,只要敌军不打到长安城,只是多牺牲一些将士的性命罢了,建文帝说什么也不会再给程衍建功立业的机会。
建文帝另派了朝中的一位武将去到边陲对付西突厥,然而西突厥来势汹汹,一举攻破几城,李将军及其兵马全军覆没,被敌军杀的片甲不留。
打败了李将军的兵马,西突厥士气上涨,备受鼓舞,连攻几城,逐渐朝长安逼近。
等战败的消息传回长安时,建文帝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关于西北战事的奏折雪花般飞来,西北战火纷飞,长安城危在旦夕;边陲的百姓家破人亡,死伤无数,长安子民人心惶惶。
迫于内外朝政的压迫下,建文帝再也无法因为私欲而阻拦程衍去到边陲。
他神情凝重,再一次意识到,程衍才是保家卫国的英雄,在强悍的敌军面前,那些人只会害怕程衍,而不是惧怕他这个天子。
作者有话要说: 再有四五章就要完结啦
☆、第 65 章
建文帝对程衍的忌惮和提防,朝中那些权臣心里明镜似的。
当年先帝昏庸, 不理朝政, 大权旁落在权臣身上,形成了君弱臣强的局面, 权臣掌握着话语权,为建文帝登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然而任何事情都是一把双刃剑, 因着建文帝的皇位来的不太名正言顺, 更多的是依靠权臣的支持,在他继位初期,不敢过河拆桥, 打压这些权臣。
没有人不希望自己能一言九鼎, 尤其还是至高无上的天子,不管建文帝做什么事情,那种朝中重臣总是跳出来反对他的一些行为。近几年, 建文帝早已对这些权臣有极大的不满, 他迫切的想要改变君弱臣强的局面。
但陈疾旧苛岂是段时间就可以医治的?建文帝推崇重文轻武,而军权掌握在程衍手里, 建文帝是有心无力。
西突厥挑起战事,建文帝不放程衍离开长安,反而另选了一位李将军率兵出征, 其中的用意, 聪明人一清二楚。
起初这些权臣坐壁上观,不愿插手。
可事态日益严重,西突厥连攻几城, 西北战火纷飞,死伤无数将士和百姓。
这些权臣坐不住,若不是建文帝因私欲而不放程衍离开长安,那么程衍在第一时间就能打退敌军,何至于白白牺牲这么多将士和子民的性命?
这些朝臣还是有大局观的,纷纷上折子请求让程衍出征消灭敌军。
程衍在边陲八年,击退过不知多少次敌军,他骁勇善战,令敌人闻风丧胆,折戟在他手中的敌军将领无数。
他是将士心中的支柱,是大燕保家卫国的英雄,还是敌军深深忌惮的瑞王。
建文帝想要立即除掉程衍,可凭空出了战事,内有朝臣的压迫,外有战事迫在眉睫,建文帝纵满心不甘,也只能让程衍回到边陲。
他不得不承认,在强悍的敌军面前,那些人只会害怕程衍,而不是惧怕他这个天子。
战事迫在眉睫,耽搁不得,好在程衍高瞻远瞩,早已下令准备好了一切事宜,不欲耽误丝毫时间,只待建文帝一声令下,他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去到边陲。
“知知,这次一离开长安,不知何时才能再回来。你趁这几日和交好的夫人、闺秀告个别,后日一大早队伍出发。”
季知窈点点头,“好。”
接着她有些愤懑和无奈,“圣人一心将你禁锢在长安,耽误了战机,凭白牺牲了这么多将士和子民的性命。”
建文帝脑子被雷劈搞了这么一遭,放任西突厥攻下几城,极大助长了西突厥的兵力和士气,反而让程衍去收拾这个烂摊子。
可想而知,程衍肩负的任务有多重。
程衍无声叹了口气,他在边陲这么多年,见到过不少死去的性命,可如今这些将士和百姓是完全可以不用牺牲的。
自打先帝去世,他知道建文帝对他的提防,一直暗中筹谋着势力,并没有其他的想法,只是为了自保而已。
建文帝继位来的并不光彩,虽然程衍从未来的储君成了瑞王,但在那时,他并没有抢夺帝位的想法。
先帝是他的父皇,可先帝昏庸无道是实打实的,若是建文帝能够让大燕国泰民安、海清河晏,谁做这个皇帝都无所谓。
建文帝本来打算将程衍一辈子禁锢在长安城,让他生活在锦绣堆里,就像黄金笼中的金丝雀一样,消磨他的意志,将他整个人养废掉。
程衍没有夺位的打算,却不能没有雄心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