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朝中之事,常叔对俩姑娘亦没防心,便把他所知道的一一道了出来。
这件事情是发生在太后寿辰那日。
今年是太后七十岁寿辰,而太后身体也日渐虚弱,太医说这许是她过得最后一个大寿。
是以,各地藩王都赶着回了京,文武百官也都在那天入了宫赴宴,连病倒的皇帝都由人扶着起来,亲自主持大局。
然而就在诸王百官们喝得正尽兴的时候,原本据传遇刺身亡的定国公世子,兵部尚书沈昭却突然入了宫,状告安王派人刺杀他,是他找了具尸体瞒天过海这才活了下来。陛下原不想在寿宴上把这事闹大,榆阳长公主、定国公夫妇却皆跪在地上,请求陛下为他讨回公道。
陛下无法,只能象征性地问了安王两句。
哪知安王醉酒,拒不承认他杀了人,还反说是沈昭诬告。
沈昭也是个话不多的,当即便让人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呈了好些证据,这证据一呈上去,满朝哗然。
那里头不光有安王刺杀沈昭的证据,更是有安王联络各地藩王起兵的亲笔书信,吓得牵扯在内的几位心惊胆战。
安王毕竟是陛下的亲兄弟,陛下不愿在众人面前处理这件事情,只想让安王跟沈昭道歉以后,私下再查。
哪晓得安王非但不道歉,还凶相毕露,大骂沈昭奸臣,挑拨天家关系。
可沈昭拿出来的那些谋反证据可都是实打实,并非捏造的,先前皇帝还因袒护安王和榆阳长公主离了心,此时也都心寒了,只好下令将安王带到京郊先软禁起来。
这分明就是想保住安王的面儿再说,谁想那安王是个不识相的,非但不知感恩,还连陛下一起骂了起来。
百官实在看不下去,纷纷上奏要求严惩安王。
陛下也对安王大失所望,这才下诏削去了安王和其子的爵位,将其废为庶人。
“这可不是自作孽吗?”常叔摇头啧啧。
孟夏也蹙眉叹道,“那安王也忒过分了,好在陛下仁慈,不然他哪还能留下性命?”
简宁笑了笑,却觉得未必。
从当今年轻时登位的手段来看,这位可算不得什么仁君。
而安王虽然糊涂,却也不蠢,断不可能在明知道沈昭死在他的地方会导致什么后果的情况下去杀沈昭。
先前沈昭死讯传来,陛下顶住压力不肯处置安王时,她还以为陛下也是知道安王无辜,如今却是恍然明白过来,陛下这是动了削藩的心思。
可削藩若一个不小心,便可能会引发藩王众怒,导致天下大乱,所以陛下和沈昭便就做了这个局,拿势力最大却最是冲动的安王开刀。
先是用调令一事弄得安王乱了分寸,又用沈昭的死逼得安王生出破釜沉舟的心思,接着皇帝又病倒和袒护让安王放松警惕,同时也给他煽上一把火,从而收集他谋反的证据在诸王和文武百官面前一锤定音。
如此既名正言顺兵不血刃的解决了安王,又震慑了其他藩王,还落了个仁君的美名。
还真是一石三鸟。
只是她有些想不明白,前世陛下可是至死都没有过削藩的动作,今生怎么会突然改了想法?
正想着这一点,便听到常叔说,“到了。”
简宁收了心思和孟夏谢过常叔之后上了岸。
功夫不负有心人,孟夏为了这幅雪中松林图的刺绣耗费了颇多的心血,却也买了一百两银的好价钱。
两人高兴,就在梁州城逛了一整天,才拎着大包小包回了秋山镇。
然而一回家,便看自家门前守了好些人,各个站姿如松,一看便是练家子。
为首的那个,年约四十,面白无须,一身锦袍,气度不凡。
孟夏见着这阵仗来有些杵,简宁却在看到来人时怔在了原地。
这人她前世随薛宴进宫时却是见过一次的,正是陛下如今最为宠信的宦官——刘喜。
刘喜朝简宁行了一礼,笑得和蔼可亲,“我们家主子想见简姑娘一面,不知简姑娘是否方便?”
第44章 软肋
刘喜是宫里五大监之一, 且现在深受陛下宠信, 他的主子是谁,可想而知。
简宁朝刘喜行了一礼, 客气问道, “不知您的主家现在何处?又是为何要见我?”
刘喜亦回了一礼,笑容可掬,“我家主子在京城,至于为何要见姑娘, 我也不清楚,姑娘去了便知道了。”
孟夏并不认识刘喜, 一听这人要带简宁回京还不说明缘由,当即挡在了简宁前面, 道,“我们又不认识你们, 为什么你们主子要见我家姑娘就要去?”
刘喜身后的人听得孟夏如此出言不逊,当即便要动作, 还是刘喜抬手阻止了他们,而后道, “我们主子要见人, 还从来没谁敢拒绝的, 我劝姑娘三思。”
虽依旧是一副笑容可掬的模样, 语中却不乏警告。
孟夏正欲再同他争论,简宁却是拉了拉孟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