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有了大前途,只有他从一个小小的后勤小兵成了一个从四品的参将。
如果没有王爷的提拔,他现在只怕还是西山大营中一个小小的五品武职,他不会打仗,最大的好处就是于后勤调派上极心细,但这在以战功出头的军中并没有用。
也就只有王爷还记得他。
临走前,王爷把他叫到府中,道:“林成秀有才,却太过傲气,这样的人刚过易折,他只会打仗,不会管兵,更别说练兵,本王的两个小子都在他那里,我不愿他们只学会他打仗的手段,却忘了以前我教他们练兵,管兵的手段,所以你去,既是要管好南洋的兵,也要替本王看着那两个小子,别只学回一身的傲气,却忘了学本事。”
齐浩然道:“你不会打仗,去了那里别插手林成秀领兵的事,但于管理上却可以给他提提醒,他若是能学自然好,若不能我再把他调回来送到军校里去。”
白副参将想王爷还是爱惜人才更多一些,林成秀若不接受他的建议,把南洋驻军搞得怨声载道,那最后他只能被送到军校中学习。
那是他最后一个机会,如果他依然没能把握住,那以后也就是个四品的参将,只能听人命令打仗,无练兵之权。
洋人们并不知道大齐驻南洋军队的暗潮汹涌,他们正在商议如何与大齐议和,他们这一年来损失太大了,还是得让大齐停止这些军事行动。
而且最近印度洋中又冒出了一股海盗,这股海盗只抢掠西洋的商船,虽然每次他们登船都只抢走三四成的货物,但也让他们损失巨大。
偏偏他们来无影去无踪,他们的战船出去几次都没抓到踪迹。
各国都觉得他们是因为大齐的四处骚扰而降低了效率,所以必须尽快解决与大齐的纷争。
这次大齐同意议和,但态度依然强势,表示西洋各国的海盗再抢劫大齐的商船他们必定会反击回去,不剿灭海盗决不罢休。
如果西洋各国能够约束好自己的国民,他们自然愿意与各国和平相处,毕竟他们的本意是保护大齐子民,而非挑衅。
西洋各国提出大齐也应当约束自己的子民。
大齐爽快的应下了,表示如果各国发现有大齐人在外面做为非作歹的海盗,他们各国可以出兵剿灭,他们一定不会阻拦。
广州知府说这句话时极尽讽刺,道:“就算他们是大齐子民,一旦做了海盗,杀人抢掠也不可饶恕,我大齐决不包庇。”
各国使臣脸色微僵。
等人离开后周舟就与他嘀咕道:“你说话也太不留余地了,万一他们抓住了我们的人怎么办?”
要知道现在印度洋上的那支海盗一半是招募的青壮渔民,一半则是大齐的将士。
广州知府撇撇嘴,道:“南洋上你们有这么多驻军难道还掩护不了一支船队?何况就算他们抓到了人又怎么样,那些人都是东瀛人。”
周舟蹙眉,广州知府就不在意的道:“放心吧,王爷此举不过是要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也让他们尝尝被劫掠的苦处,必定不会太久,短则三两年,长则五六年,这些人都会被招回来的。”
周舟想到齐浩然的脾气,眉头这才微松。
但俩人都没想到,三年后这支海盗船队没有解散掉,却是全部入了军籍后归到了三位小公子的名下,由他们带着人往西洋去了。
彼时,南洋经过三年的发展一件大不相同了,丰收粮铺在附近几个国家都开了分铺,还派来了技术人员,教导当地的百姓种植水稻和各种农作物,荣亲王妃的名字传遍了南洋,几乎每一家种植了丰收粮铺出品的种子的人家里都供有穆扬灵的长生牌位。
后来,在荣亲王的提议下,大齐皇帝大手一挥让皇家书局为南洋各国印制了一批圣人书。
虎头和小狮子就趁机把宝熊学堂引进吕宋,先从吕宋开始教化土著。
在大齐驻扎吕宋的这一个海港附近的村民都学会了说汉语,特别是孩子们,每天在海边赶海时还会念几句“人之初,性本善”。
与大齐在南洋各国的威望日渐隆盛相反,土著们对占领奴役他们的西洋人愈加反感,叛乱和起义怎么止也止不住。
...
...
第1345章番外看向世界(23)
这一乱局持续了将近六百年,后来以大齐全力支持南洋各国将所有的西方殖民者赶出国土胜利结束。
但后代历史学家们对此褒贬不一。
西方史学家们统一认为大齐心怀叵测,证据就是后来大齐的几位小王子率领着海盗船把欧洲的格局打破,还扶持了一个傀儡政权控制欧洲达三百多年。
就是直到如今,大齐对欧洲的影响力依然在。
他们认为,大齐在对南洋的政策中是心怀叵测,他们就是想用他们西洋人与南洋各国对抗,以达到一种平衡。
对此,大齐人嗤之以鼻的反驳道:“大齐从不插手南洋内政,相反,这么多年来大齐一直对南洋各国扶持帮助,对抗平衡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