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其他小说 > 重生娘子在种田 (全本) > 正文 分节阅读_797
    不巧的是祝青也认识这个县令,且更了解他私开粮仓的内情。

    那个县就在他驻扎的边县下边,年前他们刚和大金有一战,损失严重,不少百姓房屋被毁,粮食被抢,不得不迁居到下一个县。

    这么多灾民涌来,没有粮食,没有御寒的衣物,连茅草棚都没有,那县令急得嘴角冒泡,一边组织县里的富户捐粮捐钱的赈济灾民,一边向朝廷上书请求开仓放粮和求赈济银两。

    但那折子就如泥丸入海,一点声息也没有。

    过了一个冬又到了开春,县令不管上多少折子都没用,没办法,只能写信去求家族帮忙在朝堂上提及一二。

    可惜依然没有用,因为景炎帝最怕听到这种事,往往官员刚开了一个头他就将事情交给秦相处理。

    皇帝和朝臣可以推诿,但作为一线的县令却不能放任百姓去死,而富户们所捐钱银也到了极限,他总不能逼着大家把家底都给掏光了,无可奈何之下他只能私开粮仓,不仅如此,他还把贮存下来本应上缴朝廷的粮种也给发还百姓了,让他们开荒种地。

    此事闹得不小,他本就决定不要这顶乌纱帽了,而以他家族的能量想要保他一命还是能做到的。

    但齐丰显然不这么想,他是想斩了他,以此来奠定他在御史台的基础,也是给秦相送的一个礼物。

    祝青本来还在犹豫是不是帮那县令求求情,毕竟他私开粮库虽错,却也是为百姓好。

    但见自家外甥被齐母如此欺负,他立即撸了袖子上前,既然你欺负我外甥,那我只好欺负你儿子了。

    祝青作为镇守边关的一员大将在朝中是很有发言权的,他先是上折渲染了边民心绪浮动,恐有民变的氛围,然后隔了两天又上折表明已查明些许真相,边民是为一县令抱不平才如此……

    总之就是朝廷不顾百姓死活,不给赈济的粮食和银两,让百姓无食无衣,早在年前就有反意,而巧的是地方县令赈济得当,而后又开粮仓赈济才安抚好百姓,谁知朝廷竟要问罪县令,自然让民愤无比,这才心思浮动,加上被大金的探子挑拨才差点酿成大祸。

    此时大周国内外都不安宁,外有强敌环伺,内有不断的百姓起义,景炎帝最怕的就是听到某个地方百姓又举起了反旗,闻言此事竟然是由一御史弹劾一县令而起,顿时大怒。

    此事不能是景炎帝的错,也不能是朝中大臣们的错,那就只能是齐丰的错了。

    ...

    ...

    第1376章番外齐修远(9)

    于是谋划着借此晋位的齐丰被罢官留任,之所以能被留任还是秦相插了一手造成的,不然他一旦被罢官,再被启用就难之又难了。

    而他留任,那就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最关键的是秦相插手了,只这一点他官复原职就只是时间问题。

    但这也把齐家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秦相的名声不好,齐丰此举相当于一只脚站到了秦相那边,对秦相有敌意的官员不能拿秦相怎么样,却会死死的盯着齐丰。

    齐丰继祝家之后又给自己竖立了数个敌人,从此后他就更加小心翼翼不敢多伸一下手了。

    被罢官的憋屈让齐丰恨红了眼,他知道这是祝家造成的,因为祝青上的那两道折子是取胜的关键。

    儿子被罢官,齐母自然也知道了。

    她这一生最骄傲的就是儿子了,她的丈夫虽也是进士出身,但没当官几年就因朝廷南逃而殉职,她并没有享受到丈夫的福分,反而是儿子一路护着她南下,因为年少有为,又是跟随朝廷南下的官员,却父殉职,所以升得很快,只**年功夫就从一进士坐到了从四品的御史中丞。

    所以在齐母的心里,没有谁比她儿子更重要了。

    突然听到儿子被罢官,齐母是又惊又慌,忙让人出去打探消息,并把齐丰叫回来。

    但在齐丰回来之前,祝叔先拿了一封信过来。

    祝叔将信呈给齐母,恭敬的道:“老太太,这是祝家舅爷给您的信,还请过目。”

    齐母沉着眼神看他,半响才让嬷嬷将信接过来。

    齐母看着手中的信微微颤抖,脸色苍白,祝叔一双如墨的眼睛注视着她道:“老太太,我们家舅老爷说了,他愿意放下此事不计较,只是给老爷敲敲边鼓全是看在两位少爷的面上,不过若是齐家真的容不下两位少爷,那就不怪祝家与齐家不死不休了。”

    祝叔淡淡的道:“我祝家虽是一介武夫,但从祖父开始从军,手里也积累了些人脉,想要对付一个小小的御史中丞还是有门路的。大少爷和四少爷是我们舅老爷的心尖,也是老太太嫡亲的孙子,您可别让他们成了横在彼此的刀子才好。”

    齐母脸色骤变,想到这几天齐修远生病的事,立时明白儿子这次被罢官的缘由,一时间她心里是又痛又悔,她不过是试探齐修远一番就让祝青害得齐丰被罢官,若是那天她没忍住……

    齐母打了一个寒颤,不由握紧了手中的信纸。

    这是祝青收集到的证据,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