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其他小说 > 以农为本(农) > 正文 分卷阅读143
    耐旱性能愈加突出。

    两人为其命名:耐旱二代。

    对于这个名字,沈甜是这样想的:……高产三代,耐旱二代,一脉相承,一看就知道是谁取名的咯!

    大佬取的名字,不好听还不是只能勉强听听这样子,还能反驳咋地。

    此间三年,姜秾在主要试验杂交小麦的同时,还顺便进一步驯服了夏五斤找回来的旱稻。

    三年时间里,第一年,一半被旱死、被晒死;第二年,全部都勉强活了下来,并每株长了一根谷穗,一根谷穗上有三四粒秕谷。

    直至第三年,终于收了十来斤稻谷。

    这旱稻只是初步驯化成功,还不宜扩大种植。还需多驯化几年,以提高产量,方才适合扩大种植。

    然后,自家种一季后,就多多留种,再换给村里其他人家去种植。

    因此,当时姜秾想把收上来的十来斤稻谷,留下两斤稻谷做种继续驯化。

    剩下的稻谷,就舂掉稻壳后,煮一顿白米饭来吃!

    虽然她不追求口腹之欲,但这四年多来一直都是吃面食,从没吃过米饭,这让身为大半个南方人的她,有些想念米饭了。

    当时,知道女儿这样的打算后,周翠娘表示不同意

    !

    并且劈头盖脸地叨叨了她一顿:

    “这可是在我们这贫瘠干旱的地界,都能长的稻谷啊!你知道村里人有多惊喜吗?!

    就盼望着我们家多种些,等有多余的了,或者拿银钱来买,或者用麦子来换,都想快些换了稻种回去种。

    结果你居然想把这些珍贵的种子,给煮成米饭一锅吃了?!”

    姜秾:“我……”

    周翠娘挥手打断,“你别说话!我知道你要说什么:收成还不算好,还要多驯化几茬?

    我看你那一小溜地就收了十来斤稻谷,那一亩地至少也能收个两百来斤了吧?以前麦子每亩也只收得了这么多,这就很是不差了!

    你若再不满意,想像江南水稻那样,亩收四五百斤,你就以后再自个儿琢磨去,总之先种出来足够的稻种再说。”

    “好吧。”姜秾收起了吃一顿干米饭的想法。

    之后的后来,周翠娘前脚才‘恶声恶气’劈头盖脸地叨叨了姜秾一顿,转眼两天去了县城卖蘑菇回来时,就挑回来了二十斤稻谷……

    然后在后院的石臼里,舂去稻壳,第二天晚上的时候,让姜秾吃上了白米饭。

    ……

    这三年的时间,姜秾虽然依旧没有出村去,可周翠娘和夏五斤每月都要去一趟或两趟县城,回来后也会说起外面的情形。

    因此她也知道,因为赋役法的革新,外面变化不小,且是往坏的方向恶化的。

    不说其他,就说发生在温宁村附近的。

    在距村子两刻钟脚程远的玉皇山另一面山脚下,有一个村子已经渐渐成形,这个村里的村民,全部是自外地出逃而来的佃户。

    换汤不换药并加入一味毒药的‘条编法’,往佃农身上施加了更加沉重的负担,终于压垮了佃农们,让他们不得不纷纷出逃。

    眼前就已有一个由出逃佃农形成的小村子了,管中窥豹,可见外面佃农出逃的情形有多严重,不,有多普遍了。

    有时周翠娘从县城回来后,会怜悯地叹气:

    “今天在袁屋杂货外碰见了一个小乞丐……”

    “今天一条街上有五六个乞丐,乞丐正变得越来越多了,这世道是真难啊……”

    可见,外面正有越来越多的人无家可归,并沦为了流民乞丐。

    在常常怜悯叹气后的一天,周翠娘突然对夏五斤大加赞赏。

    是这么久以来,第一次那样用极尽赞美的词语,发自真心的喜爱语气,去夸奖夏五斤:

    “五斤长成了一个好娃子啊!虽然看着嬉皮笑脸没个正经,其实内心里却是一个善良、义气,且有勇有为的好娃子啊!

    县城里他拿那伙混子朋友,也都是有义气的,果真都是人不可貌相啊……

    他带着他县里的那些朋友一起,把县城里外几乎有百来之数的,无家可归可怜兮兮的乞丐,都集中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