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其他小说 > 以农为本(农) > 正文 分卷阅读151
    朝廷迁都的事情,都是等到皇帝到达长安之后已有半月,也就是‘立夏’之后,村民们方才知晓。

    皇帝到达长安时,温宁村的村民正忙于侍弄田里的庄稼。

    因为上一茬麦子收割时,麦子有可见的减产迹象,所以村民们种的这一茬麦子,又是从姜家换来麦种种下的。

    看麦子长势,竟是比他们之前从姜家换来那批麦种的第一茬,还要好上很多!

    村民们只是高兴,也没人去想个中原因。

    只有姜秾和沈甜两人知道,这是因为新换的麦种,又被姜秾的神农之力多蕴养了三茬,表现自然要好上许多。

    有村民们问起姜秾,“秾娃儿,你看这麦子的样子,今年定然是要丰收的,就是不知每亩能收几百斤了?”

    姜秾根据自家去年麦子的收成,估算一下,“差些的每亩能有四百斤,大多人家每亩能收五百斤,最好的那几家,每亩能收到六百斤,也不是稀奇。自然,前提是雨水不少。”

    今年雨水尚算一般,若能保持住降雨水准,这个亩产估算就应该是准确的。

    “啊呀!今年居然大多人家每亩地都能收五百斤了?这实在是太好了!”问话的村民,完全没有不信任姜秾的估算。

    不信他们‘在世小神农’的估算?那必然是不能的!这些年来,秾娃儿的估算,从来都没错过!

    曾几何时,村里小麦的亩收,还在两百斤至三百斤间徘徊呢。可到如今,亩收都能比肥沃上等田的三四百斤,还要多出来一两百斤了!

    温宁村的田算是下等田,亩收五百斤麦子只是平常,六百斤尚可期许,如此大幅的长进,可说是骇人无比!

    不过,因为村民们都是外地逃荒至此的,本村之外也没有亲戚可以往来,又加上村民们很有默契,达成了低调闷声发财的共识,因此这个骇人的消息并未传出村去。

    姜秾不仅已经取信于全村村民了,姜家全家人,也早已在此之前就全然信任她了。

    所以当去年秋播之前,姜秾开口要亩地,播种她的‘高产三代’杂交小麦时,周翠娘只考虑了会儿后就同意了:

    “……都是麦子,能有多大区别?你想种就种罢!”

    不过,今

    年等‘小满’到来,麦子开始灌浆时,这就看出大区别来了!

    姜秾所种两亩地里的麦子,别说与其他人家的麦子,就是与姜家其他田里的麦子相比,也一眼就能看出大不同来!

    ‘高产三代’杂交小麦,杂交了天南地北外地麦种的优秀基因,它株矮秆粗,不易倒伏且耐旱;穗既长且宽,于是穗上粒多且重。

    “都是麦子,怎么区别就那么大呢?”周翠娘推翻了她去年的说法,整个人惊喜不已!

    “唉哟我滴天爷啊!看这麦穗沉甸甸的,等到夏收时,这两亩地得收多少麦子啊?!”

    姜秾回答了自家阿娘的感叹,“看目前灌浆时的雨水天气,到夏收时应该不会有什么变故了,所以这两亩地,最后应该能收上来一千五六百斤的麦子。”

    阖村皆知,姜秾估算庄稼收成时,从未有过估算失误的时候。

    “!!!”周翠娘一时震惊失语了,缓了好一会儿,才陡然一拍自己的大腿,宣泄了无处可去的激动之意!

    “唉哟我滴个祖宗啊!我光知道这些麦子收成好,没成想竟然能有这样好啊!两亩地收一千五六百斤麦子,那每亩地不就有近八百斤麦子了吗?!这是什么麦子哟?你捣鼓了这三四年,竟然捣鼓出了这样的麦子!也是值了啊……”

    周翠娘之后激动得又说了许多话来宣泄,这就不必多说。

    因为姜家从来不藏私,也不吝啬,村民们在盯着自家庄稼的同时,也会时常关注姜家田里的庄稼,有收成格外好的庄稼时,就能第一时刻提出换种子了。

    像是之前的麦子,像是旱稻、黄豆和豌豆等,又像是这‘高产三代’麦子!

    “……先前估算今年夏收时的收成,知道大多人家今年每亩地都能收五百来斤麦子,这已经很是让人惊喜了。

    没想到啊,竟然一转眼,现在就又有了这亩收八百斤的麦子!这真是‘一山更比一山高’啊!我的个老天哦,我们‘在世小神农’的名号,果真是名不虚传!”

    “唉哟,我们秾娃儿果真是‘农皇传人’罢,何曾有人种过亩收八百斤的麦子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