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其他小说 > 青山 > 正文 分卷阅读156
    了白天黑夜的概念;两年里,轰鸣的厂房没有过一刻的安宁……现在想起来,这两年真不知道怎么熬过来的。深圳,看似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但在那些明亮的霓虹灯后,又有多少辛酸的身影。有多少人跟螺丝钉一样给这城市添砖加瓦,但城市是否就此会容纳他们?高春兰记得刚来时让人胆战心惊的暂住证,她在这里挥洒了两年的青春后,现在回家了,深圳总像是张开怀抱拥抱每一个人的青春,但又不会挽留任何一个人,城市的钢筋水泥筑出的是隔阂跟冷漠。

    火车行驶在夜色中,在湖南迎来了朝霞。一夜的劳累,但归途总是让人欢心的,就要到终点站了。

    不一会儿,火车停了下来。高春兰随着人群出了站,她回来了!

    站在火车站广场,一时情绪激昂。她离开家乡两年了,现在又站在家乡的土地上,呼吸着家乡的空气,这种阔别归来的感觉,只有在外漂泊的人才能深切地感受,也只有到了外面,才能感受“家乡”两个字的厚重。

    此刻被乡音围绕,心里说不出的感动。

    她迈开步子,快步走向了公交车。

    家里几年没人住,她只能去大姐家。

    等高春兰走到姐姐家门口,姐姐姐夫正拿着刷把洗红薯,小外甥拿个皮球在地坪里玩着。

    “大姐。”

    高玉兰抬起头见是妹妹回来了,又惊又喜,她赶紧揩干手迎了过来,一手接过了高春兰手中提着的包裹。

    “姐夫洗红薯啊?”

    “嗯,是了。”郭军接口说着。

    小外甥看来了不认识的人,站到一边去了,他有点怕生。

    “盛盛,叫阿姨。”高玉兰说着。盛盛理也不理,直到高春兰从包裹里拿出零食跟玩具逗他才勉强喊了声阿姨。

    “大姐,你洗这么多红薯干吗?”高春兰看大姐手冻得通红。

    “这几天天色好,明天又有大霜,多做点红薯片。”

    “准备做好多?”

    “今年土里挖了几担红薯,天气好的话多做几锅。”

    “天气冷,水冰凉的,何不少搞点,自己又吃不了这么多。”

    “也不冷,井里的水比塘里的水还是暖和些。”

    “你姐真是勤快,我说少搞点,她硬是要多搞点,我说的都不听。

    前几天做辣椒萝卜,我也说不要搞太多,她不信,结果后来坛子都装不下,现在都还有好多还挂在竹篙上面。”郭军现在可以跟人抱怨下高玉兰了。

    “你姐夫最爱吃的辣椒萝卜,又生怕我费力,你看我会信他的少做点吗?”

    “那你姐还是蛮勤快,甜酒、腊八豆子、腊肉、腊鱼样样都不少,味口还不错。”

    “我啊,我不勤快,我只晓得自己要吃就自己动手。”

    “明朝的红薯片多放点剁辣椒,你姨妹子爱吃辣的。”

    “姨妹子爱吃,那是得多放点。”

    三人说说笑笑,高春兰休息了会儿也帮着洗起了红薯。

    晚上,大姐做了一桌子的菜,好久没吃过这么多乡味,高春兰多吃了两碗饭。

    吃过晚饭后,她从箱子里翻出张褶皱的小纸条,又把纸条上的数字重新抄了一遍。就这几个数字,是这两年来常想起的事情,这个心结终于可以了结了。

    第二天早上帮大姐做好红薯片后,高春兰出门了。

    昨夜星空晴朗,降了场大霜。田野稻田里的草垛、大地覆有植被的地方白茫茫的。高春兰刚从深圳回来,这巨大的温差愈加让她感到寒冷。她哈着气走着,不一会儿额头上的发丝被晨雾粘湿了。

    今天她要去完成一件事,这件事在她脑子里想了两年了。两年里,劳累的工作让她没有精力去想工厂之外的问题,但这件事时常地在脑海中浮现,总是心有所念。

    高春兰不急不慢地走着,人一活动开,身体就会发热,她额头上冒着微汗,脸被白霜冻得红扑扑的。

    今天这么早动身,是赶着去镇上。从大姐家到镇上得走将近一个小时。本来是有车坐,但她乐意走路。在深圳待了两年,天天看到的是灰白的厂房,偶尔休假出了工厂也是高楼大厦,家乡田野的风光两年不见了,走路正好可以好好饱览家乡深秋的景色。

    东方的天空涌上层酡红,不久阳光就穿透云层照了出来。薄雾回避着光线,慢慢消散,天地间开始变得明亮。先前草垛、枯草上白茫茫的霜在阳光的照耀下融化,现在看上去湿漉漉的。早起做生意的买卖人,肩上挑着沉重的担子压得扁担吱呀吱呀地响,他们走着快步,好在集市占一个好点的位置。

    高春兰走到镇上已是九点。小镇两边的街道摆满了菜摊、水果摊、杂货摊……街面上碎菜叶满地,人们来回走动寻找着自己要买的东西。吆喝声、还价声纷纷杂杂,这是小镇一天最热闹的时候。

    高春兰走到街头相对僻静处,她要打电话。

    她掏出昨夜抄的一排数字进了家批发部。

    “我要打个电话。”高春兰对店老板说